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 ),一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楊朱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見解散見于《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 ”,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楊朱全真保性,輕物貴己。貴老子,馬王堆帛書本老子曰:至虛,極也;守情,表也。所貴者乃情,很符合真本老子的原意。并非以往認為只是為個人利害而不拔一毛。
《列子·楊朱》,自漢與近代考皆屬楊朱,保持有楊朱思想之原旨,未從根本上與“楊朱”乖背。從其中思想來看楊朱并不是損人利己者與縱欲者。“楊朱認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對此,賀麟先生認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極言其既不損己以利人,以示與損己利人的利他主義相反,亦不損人以利己,以示與損人利己的惡人相反,而取其兩端的中道。”呂思勉先生在評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現代學者們對楊朱合理的利己主義的同情理解,正與王弼在闡釋《損》卦九二:“弗損,益之”時,所提出的“九二不損而務益,以中為志也”的中道說,是遙相呼應的,亦表明了人們對合理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價值的認同。因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義,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雖不會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別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且自保自利雖系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雖有相當的才智學養,方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亦須有相當的修養和克制,方能不致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故利己主義,亦有其道德價值。”。
家譜國際聯系人微信:478830465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家譜國際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