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mi亚洲综合在线观看_在线视频三区_日韩精品电影一区_美国俄罗斯毛片一区二区 - 天天做天天爽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李鴻章

李鴻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李鴻章

李鴻章

人物生平

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東鄉磨店鄉。父親李文安,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鴻章排行老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譜名章銅。李鴻章[2]  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扎實的學問功底。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秀才。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1850年(道光三十年)翰林院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李鴻章

李鴻章

1853年(咸豐三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慶,李鴻章先后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捻軍作戰。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此后李鴻章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平定捻軍,組建了北洋水師;

李鴻章

李鴻章

1901年(光緒27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贊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李鴻章

李鴻章

文化成就

書法造詣

人們在評述李鴻章功過是非的同時,逐步注意到了他的書法藝術,通過其存世的大量墨跡,我們看到了他書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養頗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詣甚深的晚清書法家。

李鴻章

李鴻章書法

李鴻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諧于一體,美若一粒粒生動活潑的珍珠在跳躍,行行有度,疏而不亂。覽之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不失為一篇書法高品佳作,顯示出李鴻章的書法造詣之深。

李鴻章

李鴻章書法

藏書成就

李鴻章從政之余,喜歡收藏圖書。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園,有“望云草堂”藏書處。咸豐十年(1860)在上海鎮壓小刀會起義時,經常光顧著名藏書家郁松年的藏書樓“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給他。去世后,其藏書歸于李經邁繼承,其珍貴版本于抗日戰爭中經“漢文淵”書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書在1940年由其孫李國超捐獻給震旦大學圖書館,計18000冊。其中有《李文忠公全集》100冊,內分奏稿、朋僚函稿、譯著函稿、教堂函稿、海軍函稿及電稿等。其余為政書、兵書、方志、科技圖書及歷代名人年譜等,抄本有《柔遠全書》,藏書交至震旦大學后,校方為之設有“合肥李氏望云草堂藏書”專室,又稱“李氏文庫”,以特制雕鏤精美的西式書柜貯藏。該館在《震旦雜志》撰文介紹藏書捐贈之事。1949年以后,震旦大學圖書館藏書隨院系調整歸入復旦大學圖書館及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其中李氏藏書歸入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

李鴻章

李鴻章

個人作品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鴻章的組詩作品,共十首。這十首詩是作者奉父命入京應試時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懷的作品,充分顯示了李鴻章的胸魄氣略。其中的名句為: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臨終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李鴻章

李鴻章

人物評價

總評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實。對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于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李鴻章

李鴻章

但后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于避戰和重視海防而愿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后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于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并不顯著。

李鴻章

李鴻章

歷代評論

慈禧稱贊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于藍也未可知。”

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

李鴻章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于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后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于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發栗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李鴻章

李鴻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鴻章

法國《小日報》刊登的李鴻章

后人紀念

故居

李鴻章的家宅,李鴻章故居位于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筑。布局整齊,結構嚴謹,雕梁畫棟,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為大門、前廳、中廳、走馬樓(小姐樓)。東面新開放的淮系展館1500多平方米,整個李府的占地面積共計3500多平方米。

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過廳、中廳以及內眷所住的走馬樓。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顯的江淮官宅特點。

李鴻章

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故居建于19世紀末。故居當年規模很大,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氣勢。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獨有的風貌,在十年動亂的時候,李鴻章故居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的督導下,合肥市政府對李鴻章故居采取保護措施,根據歷史照片,在原地修復重建,現存規模已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舊保留。

祠堂

北京、天津、保定、上海、濟南、南京等地建有李公祠。

墳墓

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原本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后面游街,直至尸骨無存。

李鴻章

李鴻章墓

書籍

《李鴻章》(尹福庭著),《李鴻章》(韋息予著),《李鴻章》(高陽著),《李鴻章傳》(梁啟超著),《李鴻章傳》(李守孔著),李鴻章傳》(苑書義著),《鬼才李鴻章》(誥明著),《李鴻章與甲午戰爭》(劉功成著),《困經:李鴻章一生的九大布局》(司馬烈人)《李鴻章:人生暢吟》(王健、方英選編),《李鴻章與中國軍事工業近代化》(【美】T. L. 康念德著),《洋務之夢:李鴻章》(成曉軍著),《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周軍、楊雨潤主編)《李鴻章的外交生涯》(董叢林),《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歷史漩渦里的重臣與帝國》(雷頤著),《人才薈萃-李鴻章幕府》(歐陽躍峰著),《李鴻章與中國軍事工業近代化》(美—康念德著),《換一只眼睛看歷史:外國人評點李鴻章》(張明林著),《李鴻章回憶錄》(【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李鴻章時代》等。

家譜信息化聯系人微信:w52020218

聲明:轉載請注明源自家譜國際官網

在線客服系統
認親家譜下載

關閉

家譜國際修譜王下載

關閉